我国人民在严峻的战争年代发挥的援军风尚
朝中社平壤7月20日电 我国人民的援军风尚始于抗日大战年代,这一伟大传统和精神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在祖国解放战争年代里也得到了高度彰显。
与江原道金刚郡直洞岭毗邻的村民们冒着被雨点般无常飞来的敌军炮弹炸死的生命危险,努力保障战时粮食生产,而且精心做饭做菜给驻守高地的人民军勇士们送去了。
金刚郡的妯娌仨平时爱兵如子、待兵如子,连自家米缸里的米也都掏出来给他们做饭吃,全心全意为士兵服务的故事至今仍在人民军将士们当中广为流传。
年过花甲的渔郎郡一妇女靠自己的双手开垦土地,生产大量的大米且将之捐献给前线,还精心照料伤兵,为他们带来母亲般的关爱。所以,士兵们把她带领的担架队称为“妈妈担架队”。
主体41(1952)年11月,平原郡多名高产农民把50袋米作为支前粮食送给人民军,他们的爱国事迹成了燃起号召全国农民积极投身于捐献支前粮食运动烈火的火炬。
各阶层的广大民众都学习他们的榜样,争先恐后地参加捐献兵器资金运动,连少年团员也参与到了此项运动。
我国人民付出爱国忠诚和赤心送给前线勇士们的飞机、坦克和军舰都被冠名为“工人”号、“大学生”号和“少年”号等,为争取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安南道的人民仅在一个月里向前线送去了8万5400多件慰问品和6400多封慰问信;咸镜北道的农民仅在1951年上半年期间筹集大量日用品、纤维制品等物资送给军人们。
江原道和慈江道的妇女们也筹备大量的被服送去了前线。
军队强大,才能打胜仗;有国家,才能有家庭与后代的安宁和幸福。这是我国人民历经枪林弹雨的战争考验感受到的真谛,所以,我国人民毫不犹豫地坚持走过了援军之路。
战争结束已过了70年,但我国人民的援军之路不断地接续下去。(完)
www.kcna.kp (2023.07.20.)